第九十三章:征服世界的启航-《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2/3)页

    这会儿,众人也渐渐都明白了这一场会议的主题。

    史可法接下了刚刚的那个话题:“全国境内战事平静,此前人口因为战事缩减,饥荒灾荒情况有所减轻,再又加上这个天花疫苗的代表的医疗水平迅增长,这就意味着,我大明的人口便会迅恢复增长。如此说来,圣上所言的这治乱循环的陷阱,便会在我大明眼下重现。今日,圣上这个会议,便是这一个主题罢。”

    朱慈烺轻咳一声,有些惊喜。他倒是低谷了这些大明顶尖精英揣摩上意的本事。他本来是担心这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马尔萨斯陷阱,这才娓娓道来,细致讲说。眼下看,情况倒是比想象的要好。

    “没错。这一个,也算得上今日会议议题的背景。好了,回到我们的议题。诸位爱卿,眼下帝国的情况已经大约知晓了。人口下降的趋势早已停止,不减反增,更不会再重新出现。人口的迅繁衍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土地兼并,比如失业的流民。我们……需要一条国策面对这个将长久困扰着帝国的问题。”朱慈烺环视众人,语气沉重。

    所有人脸上纷纷肃然起来。

    “眼下,伴随着京师大学堂、南北国子监、南京与京师师范学校等学校的开办。朝堂对地方的掌握能力都大大增加,至少不用如之前一样担心胥吏从中作梗。”一直保持沉默的财相傅淑训道。

    朱慈烺缓缓颔:“这是应有之理,却不能为主业。想要让农村土地矛盾缓解,一味抑制豪强非是上策,亦是非永久之策。缓解土地矛盾是主题,打压豪强,却不是最优解。”

    傅淑训凝眉沉思,又看向众人。

    这便是打算集思广益了。

    史可法顺着朱慈烺的思路,倒是灵光一闪,略一沉吟后道:“臣自南来,一路多见工坊新立。原本流民四处无所依之境况大为缓解。以臣看,可以扶持工商。工坊开办既然能在乱世吸纳流民,和平之时,一样可以解决百姓生计。”

    “工农商学具为本业,史爱卿能如此想,吾道不孤也。”朱慈烺目光一亮,倒是深深看了史可法一眼。

    朱慈烺就是恒信商行背后的东家,这一点对于这些朝中核心官员而言不是秘密。大家自然也不会扫兴的说什么与民争利,说什么商本末业。而且,朱慈烺带了个头,匠作大院的技术不少都是流向朱慈烺一系的官员里。那些官员家中开办工坊的不少。大家都吃到了这个甜头。

    “说起工商,臣亦是响起故宋景象。宋人北抗金人蒙古人百年,依靠江南半壁江山却能撑得起百年庞大军费所需。这里头,用的就是工商立业。尤其明州、泉州、广州、临安等处市舶司,每年积财税上千万贯,算到今日,便是上千万两的巨利。能收如此重税,自然也说明海上贸易能养活价值上千万两的行业,活百万人轻而易举。”傅淑训又道。

    朱慈烺见此,看向傅淑训的眼神就更加赞许了:“大善。”

    高名衡想了想,道:“宁夏、漠南蒙古而今已为我大明所控。臣想来,可以开疆扩土,免赋税徭役,供耕牛种子,吸引内6百姓赴边疆拓土。如此,内6百姓趋少,原来的百姓日子便能好过。而边疆有我汉民繁衍生息,便能永固山河。而且,军中一样可以开展军屯。”

    “这个思路就对了。”朱慈烺笑道,又环视众人,目光藏着期待。

    他在等待那个将他全部注意都猜出来的人。

    李邦华对视着朱慈烺的目光,试探着道:“圣上……或可推出还辽令了。”

    “哦?”朱慈烺有些诧异,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李邦华这是另一个方式在理解他的想法呢。

    “所谓还辽令便是将辽东土地拿出来分配作为筹码。一则可以作为复辽大军的犒赏,二则可以吸引流落天涯各处的辽民回辽。臣了解到,山东、天津、京畿各处都有辽民流落。他们寄食他乡,境遇凄惨。若能回辽耕种,则不会存在夺食当地的情况。一则能够缓解各地稍显激烈的人地矛盾,二则能够充实辽东,稳固辽东。不会出现汉时朝鲜乐浪郡之旧例。”李邦华侃侃而谈,思路十分清晰。

    所谓还辽令其实就是分土地。

    这一招对于无论哪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是极其具有刺激性的。想当年,红军能够招到人马便有一个颇为有意思的原因:老乡,加入红军能够分土地。

    而朱慈烺的大军之中,根基是当年的山东镇。而山东镇里头不少兵源除去一部分京营子弟以外,就是就地募集。这里头,朱慈烺颇为一开始就颇为中意的就是辽人。这些人失却家乡,流落外地,无所依靠,最是有当兵的意愿。而且他们能够千里逃亡存活下来,大多数身体底子也不错。

    故而,朱慈烺的大军里头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辽人。

    一石这个还辽令推出,毫无疑问,全军战意汹涌,请战的折子能够瞬间堆满朱慈烺的案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