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海外贸易-《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3/3)页
缘由,又要从福建说起。
福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经商与读书的风气。后者不提,对于前者,靠海吃海,不少人打渔之外,也都纷纷去做了海商。
同时,自从倭寇平定过后,大明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
很多官员都意识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点“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禁商犹易,禁寇实难。”
很多人都渐渐明白,倭寇之中,固然有日本浪人武士,有日本商人,但更多的“倭寇”反而是在东南沿海活不下去的普通大明百姓。
不解决东南沿海的经济问题,倭寇就是一个永远断绝不了的问题。
故而,朝堂对于海禁的态度开始改变。
隆庆元年,福建巡抚徐泽民上奏请开海禁,由此,福建月港开始有限制有条件的开放海禁。虽然海禁开放了依旧有诸如限制日本,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等等规定。但无论如何,中国的海外贸易重新开始了。当然,过去两百年的朝贡贸易也由此结束。
只不过,让朱慈烺感觉不爽的是,福建等地虽然依旧是大明领土,其中盘踞着的土著们也依旧是以大明官员自居。但朝廷的政令是否能贯彻在福建,尤其是贯彻在海外贸易之上,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
朱慈烺当然是因为心知肚明,所以才将注意打到了朝鲜身上。
这并非意味着皇帝陛下面对福建的地头蛇例如郑芝龙选择了退却,则是朱慈烺很简单的算了一笔账。
福建之所以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不外乎是政策上的便利。
但对于朱慈烺而言,显然有更好的选择。
想要吃下海外贸易这一块肥肉,并非只有开支浩大的战争一条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