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忠臣义士-《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3/3)页
“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谨禀,为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亡存国,以全臣节事。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九月,随同前往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泣念奉王命抵闽告急,已历三年,敝国惨遭日人益肆鸱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王世子见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余罪,然国主未返,世子拘留,犹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晋京守侯,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
林世功的死是伟大的,但清国的沉浮落后,却不是他的鲜血可以激起的。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在蒙昧的清国之中,林世功的死很快就被遗忘了。虽然在一时间流传在了市井之中,却并没有引起清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救援琉球王国。
但更加让人感觉动容的,还不止是林世功的死。
别忘了,一共来的一共有三名使者呢。
十余年后,江西名士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甲午之役,有奏请缉奸细者,言其人住南城外羊肉胡同,谢姓。廷寄命给事中唐椿森缉拿之。唐至,令军役勿遽,先捡其来往书札,则琉球遣臣来救于中朝者,流寓京师十二年矣。每岁皆有表文,而总督不为达,其旅费则琉球遗民倾助,流离琐尾,备极可怜。”
原来,林世功死后,依旧还有使者苦苦坚持十二年,每年皆是努力求援,却依旧一无所获。痴心于此,让人闻言无不唏嘘。
后世有人说,一个强国吞并一个弱国,为什么要反抗,不会是被吞并以后就成了另一个国家的公民么?
但显然不是如此。
在这个世界,最核心的依旧是丛林法则。
亡国的国民只有一个身份,亡国奴。是他国之奴隶,而绝非所谓公民。
此刻,朱慈烺看到尚质说起郑迵的抵抗之事,亦是唏嘘不已:“此事,朕会交付内阁与国务咨询委员会商议。琉球安危,你且不必担心。第二舰队驻扎琉球王国,何处宵小胆敢滋事?”
朱慈烺平静地说出,却是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让尚质忍不住双目含泪,动情地道:“臣叩谢吾皇隆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