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揉捏日本-《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1/3)页

    林罗山急匆匆从自己养老办学的家中赶来幕府,显然是有极重要的事情。越是紧急,就显然是越发重要,越发显得那个来自明国的皇帝格外的厉害。这不忍让松平信纲这个有些骄傲的家伙心中不爽。

    不爽归不爽,正事不能耽误。

    “岂敢岂敢,罗山先生何必这般焦急。您老是幕府的重宝,磕着伤着那可真是日本国的损失了。”松平伊豆守说在这位老臣面前,气场不断落进下风,心中更是嘀咕着:那事就这么重要么,一定要这么着急,万一林罗山有什么闪失,他可就要头疼死了。

    “信中的事情,想必你也听说了。一百万书册啊,就如同百万两的手笔。这般重大要务,我在家中那里还坐得住,睡得着?不早些将这等要务思量处理完毕,我心难安。”话语很沉重,但林罗山的表情却显得挺放松,甚至还带着微笑。

    一百万书册,未来一代人这师。这般重名,谁不嘴馋?

    更难得的是,这时一件公私两便的事情。

    办学哪怕是在后世,都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事情。为什么大家伙不愿意生孩子?光是将一个大学生好好供养起来,就很容易掏空一个家庭的额外支出,而不得不压缩一些软性支出。以至于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就越是不想多生孩子。

    换到日本这里,道理也是一般无二。

    你想办教育,就不得不面对昂贵的成本。这个成本里,食宿教舍且不论,书就是一个最大头的难关。

    首先是书的成本。

    书籍自身就是一个商品,而且还是价格昂贵的商品。大多数人不是不想识字,而是读不起书。从竹简到纸张的出现,从雕版印刷数到活字印刷术的运用,千年变迁,这才将书籍的成本降低。饶是如此,买书对于平民而言也依旧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其次,也不得不提及软性的问题。

    明清变革,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场摧毁文明的灾难。

    但落到日本,却有种捡漏占便宜的窃喜。

    无他,远渡重洋躲避灾祸的人很多。其中,日本就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地方。

    这里远离大陆,也远离鞑虏。建奴的铁骑够不着,而日本也是仰慕中华久矣。

    在重重因果的作用之下,而今担任大明教育战线头脑的朱之瑜在原定历史上,就是流亡日本,教导出了一批有一批的优秀学子,成就了自己知名教育家的历史功业。

    原定历史上,朱之瑜带去的不仅是人力,同样还有脑袋中的教育知识。

    教育子弟,这是一门学问。日本人文化上落后中国,哪怕是再骄傲自大的日本人也不会就这个问题反驳。

    落实到具体上来讲,编撰教科书也是一门学问。云集了无数大明博学鸿儒集思广益的启蒙教科书岂是日本人这些土包子可以比拟的?

    更别提,还有朱慈烺这个穿越客的金手指加成。

    比如拼音,九九乘法表,这些足以推进教育水平百年的革命性成果,一应都体现在教材之上。

    林罗山是日本顶尖的学者、教育家,只是草草看了两本教科书就惊为天人,再次感受到了中日两国的差距。

    当然……他不会想到,朱慈烺还会在里头加一些自己的私货。培养对国家认同感,描写忠君爱国的启蒙文章……论起文字功夫,朱慈烺十分相信对此亲自卷袖子上阵的黄道周大神。这一点,林罗山当然想不到。

    夸耀中华伟大之类的话语,难道不正常吗?

    日本人干这事不要太多……

    朱慈烺对此会感觉激动,说到底还是不了解这个时代呀。

    ……

    撇去这些闲话,林罗山一路与松平信纲扯着闲话见到了德川家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