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长芦图书馆-《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3/3)页
落在京师,不知多少人文教得便利。落在长芦,不知道多少人心能为顾炎武所用。
看这两处手腕施展,朱慈烺不由感慨,新生代成长很快呀。
顾炎武的出色,落在史可法那里,就是分外的丢脸。落在那些盐商眼中,更是格外绝望。他们自然是对史可法犹如抓住绝望的稻草一样,拼命求见。
盐商们当然见不到史可法,但他们有办法折腾那些史可法的弟子、门人。
史可法狠心一次次拒绝,却也因此一次次将人心摧残。
没多久,史可法就发现自己贯彻政令的时候,忽而觉得使唤不动手底下人了。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史可法就这么倒在了一个小小的盐政改革上。
最终,史可法默然地自求致仕,给一个体面的结局。
“是偶然,却是必然。”朱慈烺心中念叨了一句。
他并没有想针对史可法,事实上,黄道周与史可法这两个旧党领袖对朱慈烺来说还是有必要的。保持朝中的反对派存在,就是保持皇帝陛下的一部分权威。
史可法的失势,是他跟不上时代。
他习惯于旧秩序,习惯于旧的帝国治理方式。是以,当新政出台的时候,史可法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对,下意识的拒绝。
这样的反对与拒绝,注定了史可法不是败在盐商上,就是摆在下一个改革的议题上。
固然,大部分的改革都是失败的。
但朱慈烺不一样。
朱慈烺还年轻,他的意志,也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样的一个有心改革的皇帝,将保持朝廷长达四十年政策主旋律的稳定。这样的改革,哪怕只是用最保守的办法耗,也足够获得胜利了。
“三留三退罢。”朱慈烺默默地写了几句挽留的话,随后,却传了一句话给李邦华:“议定内阁大臣退休标准吧。”
官员的退休荣养制度,在杨文岳之后,迎来第二个例子了。
杨文岳退休,接替之人是倪元璐。替补进入枢密院的是担任武职的孙传庭。对此,全军上下十分淡定。
在陆军学校成批成批的训练灌输之下,军权是朱慈烺的禁脔,无人能动摇皇帝对军权的掌握。
倪元璐追随朱慈烺功高,升任枢密院正职毫无问题。同样,孙传庭早有威名,若非不是从龙之臣,担任正职都无问题,继任枢密副使也无人有异议。
西府十分稳定。
东府对于替补一人进国务内阁大臣却是引发了一阵波折。
不过,这些波折于外人而言,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于朱慈烺,其实很简单。他稳坐钓鱼台,最终推动了而今吏部尚书李遇知升任国务内阁廉政大臣。
这是必然之举,一如傅淑训一样。身为财政与经济大臣,管户部。在新考成法的影响之下,吏部天官的威望自然更高一重。
与此同时,也许是作为平衡,也是伏笔未来中央机构的革新。朱慈烺在召开每月一次国务内阁大会的时候,下令陈子龙、徐焕武、顾炎武、朱之瑜、常志朗、司琦等人列席国务内阁会议。
其中,陈子龙是新闻出版总署长官、徐焕武是帝国中央银行长官、朱之瑜是教育总署的、常志朗是关税总署的、司琦则是廉政总署的。
不管是新闻出版总署、教育总署、关税总署、廉政总署以及中央银行,都是品级最高不过正五品的小部门。只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直达天听。他们享受双重领导,在业务上对国务内阁各大臣进行汇报,同时又有权直接向皇帝陛下奏报。
显然,这是朱慈烺的一套新班底。也是他们,运行着大部分新政的施行。
从前,他们显得非常低调。
但现在,朱慈烺显然已经认为,低调的保护色已经不再需要顾及太多了。
朝中,是到了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