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走向世界-《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第(2/3)页

    奉皇帝陛下的命令,他们在欧洲各国都建立了大使馆,并且同样邀请各国向中国排前固定大使,完成外交交流。

    大明皇帝陛下的这一创新之举受到了欧洲各国的热烈欢迎与赞叹。

    事实上,在一六四八年这一年,三十年战争的尾声阶段。为了达成历史上所称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各国都频繁地派出外交使节。

    中国的使团提前两年抵达欧洲后倡导建立固定使节,恰好地赶上了着一股国际形势,迅速得到回应与追捧。

    原本,作为天子使节,西方事务的全权代理人。杨维斗是带来了足足三船贸易物资作为外交经费的。

    里面都是一些寻常商人在中国采购等闲难以见到的上等货物,比如青花瓷、中国图书以及大名鼎鼎的中国茶叶,而且不少都是保存良好,品质上佳的各类名贵茶叶。

    足足三船的货物足以卖出一个富可敌国的天价。

    当然,杨维斗不会傻乎乎都卖出去,这讲究一个细水长流。

    但是,因为这样一个创意,欧洲各国都表现得非常慷慨。他们不仅划拨了土地,赠送了屋舍,甚至还准备了好几个选项,以供来自东方神秘中国的候选。

    杨维斗为此感觉到了惊讶,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收下这个顺水人情。他做出的选择,是将原本预备售卖的一部分高档瓷器作为回礼,以略高稍许的估价赠予了回去。

    他不会料到,得知中国人的慷慨以后,无论是衰落的神圣罗马帝国、新兴的法兰西王国、还是日暮的西班牙王国亦或者吝啬的教宗国,都为此变得狂热。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仿佛是一场攀比一样,他们争先恐后地攀比着送给中国留作大使馆的条件,甚至有的拿出了自己的行宫。

    杨维斗为此只好拿出现在还没有的一些条例,认为大使馆实用美观即可,过于奢华比拟王侯的大使馆并不适合表达对皇帝陛下的尊敬,随后这才停止住了这笔争先恐后媚华的风潮。

    无论如何,杨维斗选派出了第一批留任欧洲各国的公使,最终,于大明二八零年,一六四八年五月十九日的这一天抵达了天津港,随后徐徐进入了紫禁城。

    望着熟悉的国度,又不熟悉的京师,杨维斗忍不住热泪盈眶。

    而他的车上,各种各样异样的声音出现。

    维维亚尼操着生涩的中国话,惊叹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座城市:“上帝啊,世间竟然有如此整洁,如此魅力,如此充满着美感的城市。而这样的城市,是如此的大!”

    他的身边,已经长成一个长大成熟许多的吴万英轻笑着看着眼前的京师,恍如隔世。他是跟随陆仲玉前往的欧洲,一路上既是学习知识,也是交流文化。

    如果是三年前,吴万英恐怕还会担心,京师城会不会有些拿不出手,展示不了我中华天威,镇住这帮子外来的蛮夷。

    但现在,吴万英早已没有了这个担忧。

    也许,往前推十年,京师非得整顿一番,特意搞一搞面子工程才能体现出中华天朝上国的富足、繁华。

    但现在不需要了,京师就是这样一个模样。

    这座早已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在朱慈烺的推动之下,经济繁华、治安清明就连卫生这样其他城市顾不到或者无力估计的地方,也是严格管理。

    这座城市里,曾经随处可见的垃圾、粪便随时都有人清理,若是被看到有不雅之举,更是会有最次罚款,最高劳役的处罚。

    这座城市里,曾经会有倒在路边活生生饿死的流民。但现在,哪怕是黑户偷渡进来的日本朝鲜蛮夷,蒙古鞑子,只要肯卖力气守法度,也能轻松寻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还能结余存下来的银子。

    这座城市里,有的是美不胜收的楼阁亭台,有的是举止从容,自信得体的中华儿郎,更有无数个奇迹,无数个不可思议的未来在此酝酿。

    相反,作为对比。

    无论是罗马、伦敦、亦或者巴黎,比起中国北京而言,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第(2/3)页